——读《新课程关键词》学习体会《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该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教-学-评”一致性呢?如何理解“教-学-评”一致性在前面,我们曾专题学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这一关键词,它告诉我们,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约束性的特点,一切与课程有关的活动都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要基于课程标准,学生的
高三以来,保持着每周1-2节的推门听课量,每次评课都是小心翼翼,毕竟自己也不是什么名师或专家,更不敢对跨学科的学科妄加评议,每次评课只是从课堂的一般逻辑——学生在这一节课能够收获多少知道的,或理解的,或能够实践运用的素养或能力——出发去思考,听的课多了,自然能够从不同学科、不同风格的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处理课堂各种相关问题的技能,当然,也凭借着对课堂粗浅的认识发现了一些有碍课堂效率提升的共性问题,现梳理如下,以供老师鉴别。教师对学生既吝啬又大方。教师对学生吝啬,表现在老师追求课堂容量,或者说单位时间
教学成绩的提高既需要确保课堂学习效率,又需要有效的作业来作保证。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努力使作业设计体现针对性、巩固性、建构性和有效性,要坚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1.作业量要合理。作业过多,学生费好长时间才能完成,就可能会出现应付抵触的情绪,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放弃。 2.作业应分层布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作业。绝对不能布置单纯的多遍抄写性的作业。能读会背会的不用抄写,能写一遍会的不写三遍五遍。3.有批阅痕迹。作业分为纸
最近在学校听课,遇见许多精彩融合、天造地设的好课,也碰见个别枯燥乏味、催人入睡的课堂。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什么是听课?教研员为什么要听课?听课有什么用?教研员怎么听课?第一个问题,教研为什么听课?我们首先看一看由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主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书中写道“听课指领导对课堂教学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的重要形式,是教学管理的必要环节之一”。由此可知,听课,是教育监督、教学检查、发展指导的具体方式,是教学管理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测试等必要环节中的重要一环。第二个问题,教
课程强,则儿童强;儿童强,则国强。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撑,而强有力的课程必须落实并体现教-学-评一致性。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刻画了新时代育人育才的目标要求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其中路径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评一致性联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与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图,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一、教
有关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与思考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 曹良选名师工作室的成立,是一份重托,更是一份责任。各类名师工作室具有自身的学科(学术)特点,究竟怎样才能办好?要给本地区的教学带来什么?让工作室成员收获什么?笔者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有以下感悟。1.功能定位要恰当名师工作室是一批有共同愿景、具有职业操守和一定学识水平的教师集合,是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研修共同体。其功能,从宏观上可概括为:教育创新的资源地、教育科研的助推剂、教师发展的孵化器、科研成果的辐射源;其功能,在高中可定